如何鉴定古玉沁色?一定要牢记在心 一定要牢记在心
说到收藏,比起玩东西,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玩玉其实说来也简单;寻一件精品,一世的缘分。但收藏古玉还是要慎之又慎,一定要虚心好学,通过书籍、网络等全方位地了解收藏,向有实践经验的玉友求教,提高自身鉴别的能力。不要把收藏当做发财的捷径,以自身积蓄的多少来决定收藏的层次、 享受收藏的过程,才能拥有正确的收藏心态。
一、沁色鉴定:
1、成因:我国著名古玉收藏鉴赏家王红旗老师从微观上解释了沁色的成因,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,也和本人的思想不谋而合。他认为:玉器长久的埋在密闭的墓穴或是土壤中,受土壤、地温、地湿、坑内物质等的影响,玉器本身分子发生质变,结构水散失,使其孔隙变大,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侵入玉质内部,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沁色。比如黄色、红色或是赭色的土沁,是由于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侵入玉质内部,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现黄、红、赭等不同的颜色;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内物品的有机质侵入玉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,以及含碳物质腐烂后慢慢侵入形成,比如衣冠、棺木等,而非水银所致。实验证明:水银不融入水,无法侵入玉质内部。所以水银对玉的沁色没有影响;层叠絮状的水沁现象,是由于玉器长期在水中发生物理、化学反应后,产生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,形成了类似絮状、云母状现象,而非真正沁色。
2、鉴定要点:
A、玉器超过一百多年就会产生沁色,所以出土玉器几乎都有沁色,很少例外。当然,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本身的质地及坑内环境而定。玉质好,受沁就慢;玉质差的,反之。干坑、湿坑受沁相对较慢,而水坑内物品腐烂厉害,受沁较快也较严重。
B、沁色变化丰富,过渡自然,深入肌理,有层次感,并伴有土蚀土咬、裂、灰皮等现象,用水把外表泥垢洗刷掉,玉器表面比较干净,绝不会脏兮兮。玉器的边缘沁色深,内部浅。这说明沁色是先从边缘侵入,然后慢慢渗透。而人为作色则浮浅在表面,死板、均匀却无变化。仿品外表故意沾上杂物、泥土,烂铁块、烂铜渣等,貌似土锈;而真正的土锈实则为土咬,也可以理解为玉表面的蚀烂,并非附着物。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!!!
加我微信 15169932111 留言可入交流群
C、玉器阴阳面受沁不一,阴面受沁程度、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。这说明阴面受地温、地湿影响大,玉器分子结构变化大。假货沁色则两面基本一致。
D、盘玩时,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,比如黑沁点。看见的沁色会流失或流动,比如黄色的土沁。经过盘玩,玉器也会变得润泽,通透。假货盘玩过程中,沁色基本没有变化,玉表相对也还是比较生硬。
E、如果玉器受土壤中的矿物颜色影响而形成沁色,盘玩或泡到温水时,会出现掉色现象。这是因为土壤中富含铁离子显色成分所致,比如山东南部的红土中出土的玉器,由于土壤成分富含铁质的影响,多出现红沁。因为玉器钙化或玉质疏松后,分子结构发生改变,会吸附土壤中的矿物颜色,但有的部位因为颜色吸附不是很牢,所以在用温水浸泡玉器时,会有稀出现象。但是,当你盘玩到半熟,颜色不再掉时,保留在玉器里面的沁色,那才是玉器的分子与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分子发生化学、物理变化后留下的沁色。这种沁色不但不会消失,盘玩时,还会出现增多、扩散、变化等现象。(比如生坑状态下看不见的沁色,盘玩时会出现等。)
很多玉友不了解,更不清楚它的成因,所以通常会一见掉颜色就会认为是化工染色,认为是假货。这就提醒大家:碰见这样的情况,也不要一棍子打死,还是要综合分析其他的特性后再做决断。
F、受沁但没有钙化的玉器,用灯光打过,都是通透的。沁色变化丰富,人为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,变化死板。
G、在放大镜下观察,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,分布自然。比如牛毛纹沁也是其中的表象。
H、水沁的玉器盘玩时,水沁部分有变化,但变化较慢,主要原因是玉器长期浸在水中,玉质蜕变过程较慢,所以出土后氧化还原过程也缓慢。假货根本无水沁变化一说。
I、如果是铜沁的玉器,一是闻一下会有铜锈味。二是开水局部烫一下不但有味,还会掉色。实验证明:铜沁极易溶入水,如果盘玩或是见水,很快铜沁就会消失。建议如果有铜沁的玉器,最好不要盘玩或见水。
J、土沁较重的玉器久放在空气中,会出现失色现象,同时还会出现自然包浆。有点像大家说的意盘了。个人认为,玉器放在自然环境下,玉表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。当然,不可能排除还会和空气中的活性气体发生其他的化学反应
K、水沁形成的絮状现象,一般随玉质内部的绺裂同时存在。而玉器内部原来具有的,则分布不规则,散乱无序,基本看不出绺裂现象。
所有评论(0)